專家魯台營論述
綠氫是以太陽能或風電等綠電,將水電解產生氫氣,製成氫燃料電池儲存綠電,產生的氫能取代煉鋼等重工業、貨車、貨輪及工程車等大型運輸工具的傳統能源。
綠氫,更是有助於那些高排碳產業的減碳,與現有的綠電形成互補,被視為達到零碳排的最後一哩路,且由於製程不排碳,僅產生副產品水,因此被稱為綠氫,其優點為其他綠能望塵莫及,歐美、澳洲、日、韓及中國競相發展綠氫經濟。
2023年歐盟碳稅上路,中鋼走在前面力拚氫能煉鋼,但政府發展綠能迄今卻獨漏綠氫,綠色氫能發展若跟不上,屆時即使氫能煉鋼廠建好,將面臨無綠氫可用窘境而動不了,如被迫遠從澳洲進口,也不符經濟效益,如果繼續維持傳統煉鋼原狀,只能眼睜睜被課碳稅,影響出口競爭力甚鉅。
氫能雖可從傳統能源電解取得,但這些碳足跡仍會被課到碳稅,現行國內鋼廠煉鋼製成產生的氫氣回收供廠內再利用,也不算綠氫,須由太陽能及風電電解的才算。
碳中和已成全球趨勢,全球綠氫競賽也已開打,台灣卻仍缺席,而國內早有技術及人才,企業也有興趣,但國家氫能計畫卻中斷多年,發展綠氫可謂只欠東風,就是政府出手,呼籲政府盡速設專責單位與民間對接,統籌綠氫發展資源急起直追,不能再等,否則會誤了台灣的競爭力。
其實,不少法界人士也認為,現行能源法對綠電尤其是氫能缺乏法源規範,令行政部推動礙手礙腳,應及早修法。
*環保專家魯台營:環保學者出身,現為台灣先進電動載具協會理事,曾任高雄市綠色協會理事長及屏東縣環保局長,近年來為綠氫發展奔走海外考察,並多次向國家綠氫發展建言。
*上述內容:魯台營口述/記者程啟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