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家論述
中鋼董事長翁朝棟日前指出,台灣中小企業到現在還是不願面對碳足跡盤點,等到碳中和大限到來,就完全來不及了,被課了30%的碳稅,還會有競爭力嗎?
台灣最大傳統產業的中鋼都提出警告,顯見碳足跡盤查的重要性10年前就已在著手碳盤查的前唐榮公司董事長鍾自強表示,煉鋼廠一直都是全球排碳最大戶,不鏽鋼廠用電爐煉1噸不鏽鋼,會排放1噸二氧化碳,而碳鋼使用高爐煉鋼,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是2倍,如何開發新的煉鋼方法,或使用再生能源,都是當前全球鋼鐵產業重要課題。
鋼鐵製造,佔每年全球碳排放量7%,煉鋼過程的煤碳燃料與電力消耗是最主要的碳排放來源,因此有科學家開始研究如何使用氫氣來代替煤炭,讓煉鋼過程中只會排放出水,不會有任何有害汙染,氫也可以為鍋爐提供電力,打造一條乾淨的煉鋼產業。
鍾自強指出,使用氫能煉鋼的方法,一直是工業界研發的新技術,但成本實在過高,所以目前全球還沒有鋼廠完全實現,而世界最先進的瑞典鋼鐵公司,預計在2025年開始使用氫能煉鋼,未來並配合世界汽車廠製車,這將讓德國距離2039年達成碳中和的目標更進一步。
金屬工業研究中心經理陳建任指出,2023年歐盟可能開始對外課徵邊境碳稅,至於每噸碳稅價格如何訂定,目前還沒有完全確定,但近年來,包含環境、社會和治理面向的ESG已經不是口號,不僅全球政府度重視,更是企業重要的投資趨勢。
陳建任強調,工業局十年來一直有綠能小組,推動碳足跡盤點,台灣的中鋼大型產業等應該帶頭開創研發,並與國際合作,才能在這波碳中和的目標中,與世界接軌,並開創新局。